有朋友问,觉得自己的耳朵好像发炎了,不是很舒服,要怎么处理?
耳朵发炎的原因要看不同的部位,其发炎的原因也不是特别相同,今天声声就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耳朵发炎的种类和表现,以及日常我们要怎么去预防。
需要强调的是,耳朵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尽早治疗、及早康复才是王道!
耳廓的发炎主要是由于外伤或者细菌感染或者过敏等因素引起的发炎。
大多数是由于抠耳朵和耳朵进水引起细菌或者真菌,甚至病毒感染引起的。
多数伴有耳痛,耳朵里面发热、发痒,有的可以有少量的分泌物流出来,牵拉耳廓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有剧烈的疼痛。
外耳道的皮肤红肿,外耳道变的狭窄,鼓膜一般可以有充血表现,有些还会伴随听力下降的情况。炎症好了以后,听力又会恢复正常。
这就相对比较复杂,比如耳朵进水或者病毒感染都可以引起中耳发炎。
另外,鼻腔和鼻咽部的炎症也可以顺着鼻子和耳朵之间导管,即咽鼓管逆行感染,引起中耳发炎的情况。还有鼻咽部肿物压迫住咽鼓管口,引起咽鼓管引流不畅,也会导致中耳发炎的情况。
其表现有耳痛、听力减退、耳鸣和头痛眩晕等,依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两大类。
通常认为急性中耳炎起病急,48小时内发病,多为急性细菌感染所致,表现为突发耳痛、鼓膜充血,可伴有发热,病程持续约7-10天,若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慢性中耳炎则多由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正规治疗,迁延未愈所致,病程较长,一般超过6-8周,多表现为患耳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
频繁挖耳有可能人为地将真菌带到外耳道中,而且耳屎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常被清理干净,也使得耳道失去了一道防护屏障。
如果游泳、洗头时外耳道内进了水,可将头偏向进水的耳朵并朝着地面,同侧单脚着地跳跃几次,使耳中水在震动时流出。
对于鼓膜已穿孔的患者,尽可能避免耳道进水,防止感染。
在外耳道长期滴入抗生素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细菌和真菌有拮抗作用,如果抗生素用得多,细菌受到抑制,真菌就会大量繁殖。
所以,没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没有医师指导,切勿滥用抗生素。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地减少中耳炎的发作。
比如朋友间的打闹,不小心扇到耳朵,导致的外伤等等。
一旦出现呼吸道的感染要及时治疗,另外也要积极处理鼻腔鼻窦疾病,因为它们也会对中耳产生影响。